智能配網:數字家庭、社區業務發展的有力支撐 | ||
發布時間:2016-02-17 浏覽次數: | ||
 
|
||
OFweek智能電網訊:從2009年開始,國家電網公司開始提“智能電網”的概念。随着高端制造業的興起,以及新型城鎮化轉型浪潮的來到,智能電網在配電側和用電側發展得越來越快。 數字社區是現在很熱門的概念。如何迅速地實現客戶基數的提升以及如何在數字社區推廣的過程中平衡開發商、增值服務提供商等各方面的利益,是在數字社區落地過程中一定要考慮到的問題。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這個時代需要合作和分享,跨界融合是大勢所趨。一方面有很多的機會,另一方面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很大,很多企業都在跨界,紛繁的世界裏既有機會,也有挑戰。
其實,在所有的城市建設中,電網是先行的。作爲服務型企業,在談智慧城市和數字家庭時,商業邏輯是繞不過的話題。
智能電網是城市的基礎配套,需要在城市規劃的前期介入進去,實現通信網、物聯網、雲計算的共同搭建,最終爲未來有可能實現的智慧交通、公共服務、社區服務提供一個好的平台和運行網絡。現在電動汽車也在蓬勃發展,在未來的智慧城市裏,智能電網是必不可少的支撐。
2010年,國家電網公司出台了關于智能電網推行的指導方案——《城市區域智能電網典型配置方案(試行)》。方案以電網業務爲切入口,搭建信息平台與業務平台,同時對各環節進行深度挖掘,實現集成應用、綜合分析,提供智能輔助決策。
在這樣的框架下,可以按照原有電力的預算,實現通信網的搭建。數字家庭與社區服務的最上層是整個小區的安防、停車系統的監控,包括物業的決策支持,還包括數字家庭能源的分析預測,背後可能會形成大量的數據,爲我們未來的城市生活提供輔助。
此外,如果智能電網可以和電信網、互聯網、有線電視網實現深度融合,就可以共同搭建起智慧社區的管理服務平台。另一方面就是一個應用的接入,因爲有了這麽一張網,未來可以定制包括能源管理、物業管理等應用,也可以通過這個平台接入一些增值服務,其實,這張融合式的網絡的想象空間是無限的。
智能電網是傳統電網與信息技術的結合,構建的是一體化的公共信息服務平台,實現智慧社區從信息覆蓋、安居安防、安居智能到小區智能化爲一體的理想生活。作爲電力制造企業,我們希望通過智能電網把能源和信息相結合,爲家庭帶來更多智能化應用。
希望有關企業能一起跨界合作,實現多方的供應。互聯網很大的一個特性是信息的對等性,比如說,淘寶的馬雲能夠成功,就是因爲他解決了信息的雙向問題,賣方和買方原來信息不對等,沒有評估體系,也沒有誠信體系,而馬雲改變了這一切。包括萬科在淘寶上賣房子,也是具有标志性意義的事件。 數字家庭和數字社區這個市場真的很大,牽扯到各方面的業務。 從用電層面來說,今天我們比較熟悉的大多是民用電,很多人小時候經曆過限電,後來也會發現電燈偶爾會有閃爍,但現在,我們用肉眼已經感受不到電的閃爍,實際上就是因爲現在的電能質量越來越好,信息化水平越來越高。 電力光纖到戶是我們正在爲數字社區做的基礎配套建設。通過和電信網、互聯網、電視網的相互融合,也可以借助衛星,在一個小區裏讓光纖到達每戶人家。我們會提前和光纖廠商定制,按照業主的需求來布置光纖通道,而且可以直接幫開發商省下施工費的成本。作爲電網來講,實現智能抄表,同時提供智能家居的綜合信息服務,在這整個生态環節中,還是需要和第三方進行合作。 通過電力光纖到戶,可以搭建光纖通信網、互聯網、物聯網,打造智慧社區的多網融合。我們希望能夠爲社區的管理者、企業、住戶提供比較好的智能體驗,同時把這個社區裏凡是跟電有關的,都連接起來。 數字社區,最開始時的頂層設計就應該考慮到電力,如果我們未來的數字社區希望承載更多的智能業務,配網建設一定要堅強。現在,電動汽車的政策也開放了,如果你有車庫,要安裝充電樁,可以直接在當地的供電企業報裝,讓他們提供相應供電服務。但是如果你裝了充電樁,所在的配網很多時候負荷是不夠用的,這就越發需要凸顯配網的堅強性和重要性 總之,如果電網企業和所有夥伴企業間最終能夠形成一個共同的生态圈,通過電力光纖到戶的方式建立一個基礎,并進一步完善清潔能源發電系統、光伏一體化系統以及電動汽車充電網絡等,那将是一個良性的格局。同時,未來,電網企業也需要和更多的内容提供商合作,打開數字社區市場。 智能電網在社區裏是融合應用,是以應用需求爲出發點的常規電網的智能化和信息化。隻要是和能源有關、和電有關的,都能夠在這樣的網絡下形成生态圈。當然必須提前進行合理布局,在社區建設前期一定需要有完善和及時的通信傳遞。通過先進的物聯網技術,我們可以洞悉社區的事務變化,實現社區精細化、科學化管理。 電力已經成爲社會的主要終端能源,它是智慧社區架構的數據層基礎。智慧社區作爲智慧城市的有機組成,則是構建海量數據分析的基礎。智能電網可以爲智慧社區、智慧家庭提供可靠的用電保障,希望經過相關各方的共同努力,智能配網和數字家庭、數字社區能夠在未來實現更好的融合發展。 |
||
|